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痴呆患者快速增加,成为国民经济的沉重负担。从身体机能衰退,到精神状态改变,再到神经系统受损,全方位的伤害让患者及其家属承受巨大痛苦。
针对老年痴呆尤其是阿尔茨海默病(AD)的防治工作,党中央、国务院明确将“到2030年,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期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设为结果性指标之一。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5个部门联合印发《应对老年期痴呆国家行动计划(2024—2030年)》,为未来几年防治工作明晰了方向。
为将这一行动计划真正落实到患者身上,造福患者及家庭,一场聚焦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新突破的高级学术盛宴——“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创新高级专家论坛”,于2月15日下午在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隆重召开。会上,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副院长、中科院百名杰出科学家、世界著名大学耶鲁大学原教授舒友生博士,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十佳医生提名、原纽约大学助理教授、上海德济医院郭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老年医学科医师分会副会长、原国家老年疾病临床研究中心上海分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中心主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终身荣誉教授肖世富博士,中科院“百人计划”、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张鸣沙教授,美国克利夫兰阿尔茨海默症合作首席研究员谢庆平教授、功能神经外科阿尔兹海默病手术项目负责人龚德山主任等等业内顶尖专家齐聚。众多神经学科带头人、学术骨干们也出席会议。此外,来自上海市基层社区筛查网络的养老机构负责人、高端失智照护机构管理者及各大商业保险高管共襄盛会。会议由上海德济医院副院长张林先生主持。
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德济医院郭辉教授代表上海德济医院,向莅临的嘉宾们致以热烈欢迎。他指出,当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面临三大严峻挑战:其一,老龄化进程加速致使患者数量急剧增加!其二,目前药物无明显疗效;其三,基层诊疗体系薄弱。构建一套贯穿早期筛查、精准干预、术后康复的全病程管理体系迫在眉睫。郭辉教授分享,上海德济医院/青岛大学上海脑科医学中心作为国内阿尔茨海默病防治领域的先行者,以手术治疗创新为特色,多学科协作与科研临床融合为突破口,探索出了一条涵盖“早筛-干预-创新治疗”的全病程路径。在早期筛查环节,医院启动周边社区公益筛查项目,在上海市率先引入512层高端研究型CT、美国GE世界最先进的高端研究型MRI(核磁共振)等设备,并开展外周血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技术,累计为数千高危人群提供早期预警;在干预与治疗阶段,医院依托功能神经外科、神经内科、神经心理科、神经康复科、老年医学科、中医科等优势学科深度协作,组建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研究团队,开展精准靶点干预的临床实践,为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提供创新治疗选择,切实推动了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工作的实质性进展。他希望,借由此次研讨会能够加强各领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逐步打通“基础研究-临床实践-社区管理-保险支持”全链路,共同探索更高效、全面的阿尔茨海默病综合解决方案,推动人民脑健康事业迈向新高度,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筑牢坚实保障。
▲张鸣沙教授线上作《通过眼睛观测大脑——眼动和脑疾病》的主题报告,深入阐释眼动检测技术在脑疾病早期诊断的突破性应用。
张鸣沙教授分享在世界最顶尖杂志science发表的成果,眼球运动直观反映大脑功能活动,其模式与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神经环路功能状态紧密相连。借助精确眼动追踪技术,能实时分析眼跳、平滑追踪等六种眼球运动参数,更客观评价个体认知功能。相比传统心理量表,该技术能更敏锐精准捕捉轻度认知障碍(MCI)患者脑功能异常。他进一步强调,眼动检测不仅可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早期筛查,未来还有望拓展至手术疗效评估。如结合阿尔茨海默病手术干预后的眼动参数动态监测,或为神经环路功能恢复提供量化依据,推动脑疾病诊疗从症状管理迈向精准干预。
▲谢庆平教授发表题为《重塑大脑通道到外科清除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彩学术报告。
谢庆平教授立足国际前沿,深入剖析脑部淋巴系统与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的紧密联系,详细阐述该手术为疾病治疗提供的全新理论依据。该手术通过在颈部建立一条新的淋巴液引流通道,将脑脊液中的β-淀粉样蛋白等致病物质引流到静脉系统中,从而减缓脑内神经元的损伤和死亡,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基于多年临床病例研究,他以详尽临床病例数据和长期随访结果,证实手术对提升患者认知能力的有效性与稳定性。同时,谢教授强调多学科协作对手术成功的关键作用,如神经内科全面评估及康复医学科术后训练。他指出,几大学科紧密协作是颈深淋巴-静脉吻合术成功的核心。其观点引发与会者广泛共鸣与热烈讨论,为推动阿尔茨海默病多学科综合治疗发展注入新活力。
▲肖世富教授带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新药临床研究进展》的重磅演讲,系统介绍了中国在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研发领域的重大进展及未来研究方向。
肖世富教授回顾了中国首款原创阿尔茨海默病新药的研发历程。该药物将填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治疗领域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在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研发领域的重大突破。在分享中,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新药改善轻中度患者认知功能的独特机制和显著效果,并表示目前他的团队正致力于利用生物标志物优化疗效评估,以实现更精准的个性化治疗。演讲的最后,肖教授展望了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未来,强调未来治疗将更加注重“从根本上改变疾病进程”,即通过新技术如纳米递送、免疫调节等,来提升药物的治疗效果,让患者得到更长期、更稳定的改善。
▲舒友生教授的点评,分析鞭辟入里,为在场人员带来深刻的思考。
▲紧随其后的自由交流答疑环节,将研讨会的热度再度推向新的高潮。各养老机构负责人和保险公司代表们踊跃提问,与专家们就阿尔茨海默病手术治疗的多个关键议题展开深度交流。各方充分探讨了如何解决手术治疗在实际推广中面临的难题,如技术普及、患者接受度等。本次研讨会是一场含金量极高、大家汇聚的聚焦阿尔茨海默病领域高水平前沿创新研究成果与临床实践的深度对话,为未来实现阿尔茨海默病全病程精准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与指导。
“没有对今天的记忆,就没有对过去的理解,未来就失去了意义”上海德济医院郭辉教授在总结发言中提及的这句话,精准勾勒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艰难境遇。阿尔茨海默病症状多样且呈渐进性。早期,患者情绪细微变化,如易怒、多疑、焦虑,易被忽视。但伴随病情发展,记忆障碍、失语失用失认等严重问题相继出现,不仅威胁患者健康,更极大影响其生活质量。
根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病报告2024》公布的数据,我国阿尔茨海默病及其他痴呆患病人数近1700万例,患病率与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且随着年龄增长,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痴呆的患病率呈指数上升。随之而来的疾病负担加重、失能残障增多、养老压力增大、社保支出增加等问题正不断凸显。
我国作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第一大国,防治任务艰巨。在此,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关注、支持防治工作,助力患者重拾记忆美好,重筑生活意义。